李锶:术存机械巧 德育工匠心
“锶”是一种金属元素,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呈鲜红色火焰,光鲜而又靓丽。
作为机械学院实验创新基地负责人的李锶,也如他名字里的这个“锶”字一般,为机械工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燃起了一簇火。
李锶,机械学院副教授、实训中心负责老师,2017年获湖南理工学院第八届“师德十佳”称号。自2014年实验创新基地成立以来,李锶先后带领多支学生队伍在国家级、省级各类赛事中取得佳绩,共斩获60多个奖项。在他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,基地的学生已经发表13篇论文,获得3项国家专利。
“除了授课和科研,就专心带着学生来做创新基地竞赛。”李锶轻描淡写地叙述着自己的这些年。
李锶带领多支学生队伍在国家级、省级各类赛事中斩获60多个奖项
固科研之基:学生群里挑人才
“这一层楼基本都是我们的实验室,一共有五间,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分配在不同的实验室,先打基础再进行专业训练。”
从各个实验室到实验创新基地再到基地背后的工厂,李锶边走边兴致勃勃地介绍着。他脸上洋溢着笑容说道,“如果牵扯到金属的东西,我们后面还有一个工厂。”机械与电子CAD实验分室、传感器实验分室、电气及自动控制工艺实习基地……这些年来,实验创新基地的设施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,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和设备条件。
李锶悉心指导学生发现兴趣点
走进实验创新基地,一眼便能望见堆在桌上的奖杯和证书,“咔哒咔哒”敲击键盘和点击鼠标的声音不绝于耳,缜密精细的设计图,随处可见的小零件、电路板……学生们各司其职,神情专注,让人颇受感染。
“这里的学生都经过严格的层层选拔,由我来命题考试,再进行面试,一届大概会选出四五十个人。”李锶说,“刚来学校时我带的学生很少,后来学校有人才需求,想着一个人也是培养,一群人也是培养,不如多培养些学生。”实验创新基地建成后,每年他都会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出一张试卷,综合学生的学习能力、情商和智商等各方面因素考虑,一个个亲自挑选。学生们从大一便开始接受培训,没课的时候就在这里由教师指导做基础训练,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,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李锶找准了学生身上的这股劲儿。他说:“这些小孩都对研究挺感兴趣的,从一开始的小打小闹到现在,也算做出了一点成绩。”
已经现出雏形的作品五花八门,智能物流机器人、旋转式智能配送药箱、S字形轨迹无碳小车……一个个奇思妙想在实验创新基地开出绚烂的思维之花,等待结出累累硕果。
行严师之道:严厉声中藏温情
在实验创新基地这个“大家庭”中,李锶既是要求严格的老师又是和蔼可亲的家长,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比赛和项目,还要照顾学生生活上的方方面面。
竞赛中最难的部分是整体方案,有“命题作文”也有“非命题作文”,整个思路,包括机和电控的创新点都得自己寻找,并且要与众不同。李锶坦言:“现在小孩接触社会较少,涉猎的知识面不广,得慢慢引导他们如何找到创新点,怎样把方案做好。”从设计到加工,环环相扣,都是从一开始就培训的,而方案才是每一次竞赛真正的难题。“要从诸多高校中脱颖而出,就必须突破重重困难,要求不严格可不行。”尤其是进入国赛后,这些学生的对手将会是来自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的佼佼者,心里难免有压力,甚至有学生上场时拿着作品的手都在发抖。李锶看在眼里,到了晚上便给学生开会,做心理疏导,教他们调整好心态。
每次大赛前,李锶都会给学生做心理疏导
李锶也一直在想尽办法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,力求培养综合性人才。他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,增加生活经验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让学生自己管理资金。“这群未出社会的学生,从小到大都是掌中娇,口中宝,不知道柴米油盐贵。”他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他们把东西做出来,更要让他们学会节约资金,最大限度发挥每一分钱的作用。他让学生做资金投入规划,并把资金明细一五一十地列出来,精确到分,让学生对项目有一个更加整体的把握。
他还要求学生劳逸结合,禁止玩电子游戏,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,学累了就运动休息一个小时。李锶正色道: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,身体垮了拿什么谈其他的?”他自己也喜欢打羽毛球,空闲时还会和学生在基地旁的羽毛球场地“切磋”技术。
因为经常和学生们待在一起,李锶对他们的性格了如指掌。
“人身上都有惰性,我得时刻监督他们。”期末将至,没多久也要过年了,他担心学生现在懈怠,过年便休息不了,年也过不安稳。于是便经常到实验室检查,询问项目进度。他指着桌上零散的元件严肃地对学生说:“做事要有计划,下午干什么去了?以后老板给你安排工作这个样子怎么行?十天之内必须把这个全部设计组装好!”又转过头佯装不满地说:“你看看,我一走开他们就不抓紧做了,非要我管着他们,踹一脚动一下。”学生调皮地笑着反驳:“我还是经常动的。”“动的多说明我经常踹。”师生间幽默的对话总是能活跃气氛,学生们也都懂得老师的苦心,工作和学习上严谨,生活里还能和李锶打成一片。当他进入实验室时,学生们齐刷刷地抬起专注的脑袋,热情地问候“老师好”,有个学生还嘿嘿一笑,拿起桌上的柚子问他吃不吃酸柚子。李锶解释说:“看着他们熬夜也心疼,就经常买一些水果给他们吃,有一次学生说想吃肉,我就做了三大锅红烧肉,让他们敞开了吃。”学生们对他的红烧肉至今还念念不忘:“李老师特别好,那次亲自给我们做的红烧肉也特别好吃。”
在李锶心里,这些学生都是他的孩子,看着他们比赛获奖或者做出成果时他也会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。在介绍学生的作品时,他的脸上满是骄傲:“这个在今年国赛的时候还打败了清华大学的学生呢!”李锶指着桌上一个其貌不扬的小车,止不住地露出笑容。
抱敬业之德:日日夜夜常陪伴
1987年便来到学校任教的的李锶,已经坚守教书育人岗位33年。实验创新基地建成后,他几乎所有的闲暇时间都守在实验室,时刻监督学生完成项目,也随时准备着在他们需要时解疑答惑,基本全年无休。
实验创新基地里大大小小的事务都由李锶操持
每到临近比赛的日子,李锶更是和学生一起加班加点,白天黑夜吃住都在实验室里,但他似乎对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,还笑着说道:“晚上熬通宵的日子多,他们也挺辛苦的,我就陪着他们熬熬夜。”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资料和设备,他指着自己的办公桌说:“我的学生随我,我的办公桌乱,他们的桌子也乱。”他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张简易的折叠小床,无数个陪伴着学生的夜晚他都只在这张床上小憩。实验创新基地里大大小小的事务都由李锶操持。他是学生眼中的主心骨,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。他也知道自己是学生的依靠,便做他们坚实的后盾,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。资料、文档各个方面他都要一个一个亲自交代;学生不会缴纳申请专利的费用,他让学生放心,自己专门找人帮忙;需要工厂做出模型,他亲自跟师傅沟通……负责工厂机器操控的老师也对他赞不绝口:“李老师真的非常负责,带着学生那里拿个一等奖,今年这里又是一个一等奖。”
李锶认为,作为一名教师,除了传授知识,更要当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“引路人”。“我不光想教会他们读书、搞科研,更想做的是教会他们做人。”他非常注重学生为人处世和团队协作的能力,也常用2019年国赛时学生发生分歧导致比赛发挥失常的事例训诫学生。他知道学生将要面对的社会很残酷,在社会上犯错误往往会毁掉一个人,便从行为习惯入手,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。
李锶对学生未来的期望也很简单:希望他们未来都能做好自己的事情,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